近日,我系周文教授團隊利用奇異值分解(SVD)對QBO和東亞氣溫進行分析🏍🧝♂️,發現不同類型的QBO事件對東亞氣溫的影響存在差異🙌🏻。SVD第一模態(SVD-1)東亞上空表現出明顯的冷異常🧑🤝🧑,第二模態(SVD-2)東亞冷暖中心表現為東西向偶極子分布。這種差異源於平流層極渦和北太平洋環流對QBO的響應🚥,SVD-1型QBO通過副熱帶路徑和極地路徑分別導致中緯度北太平洋上空出現氣旋式異常👩🏿🔬、中國上空出現反氣旋式異常,相應的緯向氣壓梯度力和經向風異常將冷空氣帶至東亞👈🏽。相比之下,北太平洋環流對SVD-2型QBO響應較弱,SVD-2型QBO的極地路徑導致東亞冷暖中心呈現為東西向偶極子。該研究結果為理解和預測東亞冬季氣溫提供了新的線索,文章發表於《Journal of Climate》🛀🏼❤️,第一作者為我系張如華青年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周文教授🌎。
圖1:不同類型的QBO事件期間東亞地表氣溫和冷空氣頻率變化
論文信息:Zhang R, Zhou W*, Zhang Y, et al. Modulation of th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on the East Asi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boreal winter[J]. Journal of Climate, 2025, 38(1): 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