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調查是人們探索海洋、認識海洋、利用海洋的基本手段,對解決當今世界一系列環境資源問題具有重大意義🎸。為激發學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增進學生對出海科考的基本認識,同時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強高校間的合作交流🧛🏻♂️,今夏我系首次開設暑期科考實習課程《海洋調查與實踐》。7月🕵🏻♂️,12名本科生在丁碩毅老師的帶領下共赴“中山大學”號🙍🏽♂️,參與了“2023上海-汕頭”航次海洋綜合科考實習🈶👩🏽💼,並與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河海大學7所高校的師生進行了互動和交流。

一、充分的航前準備
6月27日至7月4日,剛告別緊張的期末考試,同學們就以飽滿的熱情快速投入到海洋調查課程的實踐學習中🥶🐌,不僅初識了海洋氣象觀測、海洋垂直結構觀測🤽🏿、海洋光學遙感觀測等出海科考基礎知識,同時還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了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的基本方法,這讓同學們在航前明確了實踐任務,具備了理論基礎,為順利開展海上作業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二、有序的海上實習
7月6日至7月9日,同學們在“中山大學”號上完成了三項實習任務。
1.海洋CTD與采水觀測
7月7日上午,同學們開始了航次中的第一次海上實習任務—完成CTD與采水觀測。同學們在曾信工程師的講解下了解CTD設備的結構,重溫儀器的基本原理,實踐采水瓶的開啟和掛瓶🤖。在儀器運維室,同學們學習CTD甲板單元和控製軟件的使用,並根據CTD下放時顯示在電腦終端的實時曲線,協助老師完成CTD自動化入水和海下采水操作✌🏿。

同學們學習CTD的使用方法

同學們練習CTD的采水瓶掛瓶

CTD裝置入水
2.氣象觀測
7月8日上午♏️,經歷了大風和湧浪的洗禮後,同學們在韓博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探空氣球的釋放👲。在實驗室中,同學們學習探空氣球的工作原理及傳感器的結構,了解了國內外傳感器的製造水平,意識到先進製造技術的重要性🌻。在後甲板上,親自實踐探空氣球充氣、探測儀器固定等操作。同學們親手放飛探空氣球,非常激動地看著寫有“沐鸣2”和各自簽名的白色氣球直上碧藍天空🩵。各類氣象要素通過無線電實時顯示在電腦終端,這是來自廣袤天空和神秘大氣的問候🦶🏼。隨後,同學們還認識了船載的通量觀測系統和自動氣象站。

寫有“沐鸣2平台”的探空氣球

釋放探空氣球
3.海洋光學觀測
7月8日下午,同學們穿戴好救生衣👆、安全帽,在崔廷偉老師和助教的協助下,緩慢釋放繩子、齊心協力將20kg的重錘放入水中♿,記錄透明度盤消失時繩子的下放長度,並進行海水比色,完成海水透明度和水色的測量🗑。

同學們投放測量海水透明度的重錘
三🍣、多彩的海上生活
“海上搖擺課堂”是各高校老師及船員給同學們提供的學術盛宴,包含8場學術報告和2場專題培訓。從中國天氣預報的發展到海洋與氣候的聯系,從“海洋六號”南極科考的經歷到船頂天氣雷達的介紹◾️🐅。同學們如癡如醉,踴躍提問,收獲頗豐。在安全培訓和棄船逃生演習中,大家掌握了海上逃生措施,認識到服從命令🧛🏽♀️、謹慎行事的重要性🍅。

首席科學家董文傑院長的學術報告

藍明華船長的南極科考經歷分享

丁碩毅老師的學術報告
閑暇時的生活也極為豐富,或在閱覽室瀏覽書籍🧼,或是進行一場酣暢淋漓的乒乓球賽,或是KTV室高歌一曲,又或進行各類桌遊活動🚣🏻。船上美味的餐飲⛔、新鮮的水果也讓同學們“流連忘返”🍂。大家還一起經歷9級大風,一起觀賞海天間絢麗的日出日落,一起追逐海夜裏璀璨的星辰🧑🏿⚕️,與“中山大學”號的船員、老師們以及其他7所高校的師生們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中山大學”號上的日出日落

“2023上海-汕頭”航次全體參航人員合照
四🫳🏽、真摯的參航感悟
本次暑期科考實習過程中,同學們認真學習,豐富了實習經驗🤴,擴展了專業視野👌🏽,積極與其他高校的師生交流,充分展現了沐鸣2平台學生多元、包容與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航次雖然短暫,但同學們心中卻深深埋下了“登大船💇🏻、去深海🕳、做大事”的種子🤦♂️🧑🏽💻,紛紛抒發所思所想所得(節選)🚃👳🏽♀️:
20級白逸飛:本次暑期科考實習航次是我第一次出海,航行過程中我學習了解了海上科考的作業流程,儀器原理,親手操作了CTD、探空氣球等課上學習過的探測裝置👷🏼,並將自己一手的探測數據與課程理論學習的知識相對照。理論走進實踐📳,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本次航行也增加了我對海洋科學、海洋科考的興趣與熱情,希望以後有更多的機會,到更遠的海區進行探測研究!
20級廖逸灃:這次出海,我最大的體會是人的力量在大海面前顯得是如此渺小,這也許也是大多數人第一次出海的感受吧🦺。尤其在暈船的時候👨🏿🦲,更是感到與大海對抗的無助感,如果再次看諸如《老人與海》之類的作品,想法和心境都會不一樣,正是這種襯托出人類之渺小的浩瀚👩👧👦,使得我著迷。
21級劉齊七:此次四天三晚的科考旅程,無疑是一場走出象牙塔、走向實踐的寶貴經歷。自發船起,“中山大學”號上的全體人員就是一個同擔風雨的整體。在科考儀器的實際操作中🧑🏽🦱,團隊分工協作,掌握了儀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也鞏固了我在大氣與海洋科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搖擺課堂”也讓我了解到前沿的科研成果🖱,激勵著我們新一代“大氣與海洋科學人”投身科研🍧,探索未知👩🍼。
21級程梓洋:航行盡管短暫,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回憶。我切身實地體驗了海洋科考和氣象觀測🚶🏻。從CTD采水🙇🏼♀️、釋放探空氣球🈂️👨🏽🎨,到海水水色觀測,我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了各項實習項目,增強了團隊精神和動手能力。通過分析實測的數據📭,結合氣象海洋方面的理論知識,發現了一些規律也提出了猜想。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站在甲板上沐浴海風🥷🏼、感受海浪,我也進一步體會到大氣與海洋密不可分。本次航行之後🖕,我會將廣闊👰🏿♂️🛌🏼、浩瀚而美麗的大海牢記於心👩🏿🦱,秉持克服險阻、敬畏自然的海洋科考精神,在今後的學業科研道路上繼續遠航。
21級黃天宇:本次出海的科考實習是我第一次在海洋航行👨🏿🎓,我充分領略到了大海的波瀾壯闊,同時也學習了各項儀器的操作方式👨🏼🚀、觀測原理🎧,收獲良多。“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十分感謝各位老師、同學以及“中山大學”號上的船員帶給我這樣的寶貴經歷,能夠在我國最先進的科考船上進行作業,是我一生難忘的經歷👃🏻。
21級陳蘇荷:本次出海雖然只有短短三天,卻讓我受益匪淺🌶。探測部的老師們手把手教導我們使用儀器測量溫鹽深🧥、放飛探空氣球、測量海水透光度,他們的講述幽默風趣👨🍼、耐心細致,讓我學到了專業探測知識,也為他們不懼枯燥、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精神深深打動,增長了對海洋科考的興趣和探索欲。除了學習科研,海上的壯麗景觀也帶給我許多心靈上的震撼⛓。這次實習中,我也感覺非常幸運☁️,能有機會認識很多令人敬佩的老師👩🏼💻👩🏽🔧、誌同道合的同學🈴🏊🏻♂️、熱心友善的船員們。
撰稿人🤵🏻♀️:陳蘇荷👳🏼♀️,丁碩毅
圖片:楊曉蕾,嚴吳佑
審核👋🏿:楊海軍,丁碩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