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東南的林芝地區是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和青藏高原水汽通道研究的關鍵區。近年來,青藏高原地區呈現明顯暖濕化特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次也顯著增多,因此探究藏東南水汽通道的變化及其可能的物理機製顯得尤為重要🛌🏼。
2023年6月24日至6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林芝市氣象局、波密縣氣象局以及墨脫縣氣象局協辦的“藏東南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在林芝地區順利舉辦。本次活動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一專題二“氣候變化與西風-季風協同作用”科學考察任務的框架下展開,來自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近四十位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科考活動🪢,另有杭州佐格通信公司的專業人員為本次科考提供了技術支持🙋🏼👁。其中🤷🏿,我系溫之平教授和吳誌偉教授的2021級博士生朱淩奧娜與2022級直博生周濤參與了此次科考活動。
6月25日☕️,科考隊一行從林芝市出發,沿著環山公路到達海拔約為4553米的色季拉山🧑🏻⚖️。色季拉山地勢陡峭,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分布特征。在不同海拔高度建設的自動氣象觀測站能夠全天不間斷獲取大量的梯度氣象觀測資料,對色季拉山區域立體氣候特征與高原大氣環流之間的相互影響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隨後前往中科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站,了解該觀測站的水汽💆♀️、溫度和輻射等常規觀測設備。這些設備為季風水汽傳輸等提供了基礎科學數據。波密縣受西南季風影響,印度洋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江進入帕隆藏布河和易貢藏布河,抵達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在波密縣氣象局,向當地預報員們了解當地的氣候特征👮🏿♀️,在座談交流中得知當地的預報難點⏺,並與他們交流預報經驗👧🏻。

科考隊一行在中科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站前合影留念

中科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站內的觀測儀器
6月26日,科考隊抵達墨脫縣👷🏿♀️。墨脫縣位於雅魯藏布江下遊,由於地處喜馬拉雅東段與崗日嘎布山脈的南坡🤽🏽,這裏擁有西藏為數不多的亞熱帶濕潤氣候。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墨脫縣的歷史,科考隊首先來到了門珞歷史博物館,了解墨脫原住民門巴族與珞巴族的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接著,科考隊訪問了正在修建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墨脫中心🤨。墨脫中心的建成依托於墨脫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是開展科學觀測研究的重要基礎。該中心預計明年六月份完工,將有助於科考隊更好地進行實地觀測。隨後🛒,科考隊遊覽了距離墨脫中心較近的果果塘大拐彎📛,更直觀地了解當地的地貌特征。

科考隊一行在果果塘大拐彎前合影留念
6月27日,前往墨脫縣國家氣候觀象臺🌈。該觀象臺位於墨脫縣城郊外一處地勢平坦的高地上,背靠雲霧繚繞的青山🍜,面前環抱著墨脫茶園,自然環境優美。觀測場內放置著大大小小數十臺高精尖觀測設備🚏,如雲雷達、微雨雷達👊🧑🏼💼、風廓線雷達、X波段相控陣偏振雷達🤛🏿、微波輻射計、降水天氣現象儀器等,實現藏東南水汽輸送“入口”關鍵區“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為藏東南提供高質量的氣象保障服務。墨脫縣作為中國境內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城,其道路狀況惡劣。電力系統的不穩定使得觀測條件更加有限☘️,再加上當地預報人員較少,使得預報難度大大增強🍵。在墨脫縣氣象局👩🏻🚒,科考人員了解到墨脫縣降水主要集中在3月至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4%👨👧,常見氣象災害有洪澇⚇、冰雹🦥、雷暴等。

科考隊一行在墨脫縣國家氣候觀象臺合影留念

科考隊一行在西藏墨脫縣氣象局進行學術交流

科考隊一行在西藏墨脫縣氣象局前合影留念
6月28至29日🧛🏿♂️,歷經約10小時的車程,科考隊到達了海拔約3650米的拉薩市,並於29日上午在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展開研討會,對本次科考活動進行總結。大氣物理研究所李超凡副研究員介紹此次科考的目的與內容,主要是對藏東南水汽通道關鍵區的觀測站點、設備情況、地形地貌👆🏼、山區積雪情況等進行考察,調研藏東南地區強降水🍶、泥石流等氣象災害風險點,為開展西風–季風交匯區水汽輸送的研究提供保障🙇🏿♂️。緊接著⭐️,專家學者們主要針對我國氣象觀測技術的提高以及藏東南地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進行討論交流。最後🍱,大氣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陸日宇研究員對專題二的當前完成情況及未來工作進行總結和展望。
在主辦方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精心組織和安排、各地區氣象局的通力協作和杭州佐格通信公司專業人員的技術支持下🧏👒,科考隊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考察任務。

科考隊一行在西藏自治區氣象局開展研討會

科考隊一行在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內合影留念

西藏自治區氣象局觀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