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植被變綠趨勢顯著,已成為全球變綠的首要貢獻者。植被變化被認為可能對區域氣候👶🏻,尤其是低層雲的形成產生影響。然而,由於中國氣溶膠濃度的急劇下降和全球變暖等多重因素的疊加作用,植被變化對雲的具體影響尚不明確。
近日👨🏽✈️,我系趙德峰教授課題組與高艷紅教授課題組合作🧑🏿🦱,利用2003至2022年的衛星觀測數據🙅🏽♀️🛻,排除氣溶膠和溫度變化的幹擾,分析了中國夏季低層雲量與植被變化之間的關系💿👦🏼,並深入探討了植被變化影響低層雲量的潛在機製。研究表明,植被變化與夏季低層雲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表明中國的綠化可能促進了大部分植被區域夏季低層雲量的增加。
具體而言💎,研究發現植被通過多種途徑影響低層雲的形成。在北方地區,植被通過增加水汽含量為低層雲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而在南方地區🚴🏼♀️👨🦰,植被通過增強地表的顯熱通量,促進了對流過程,進一步推動了低層雲的形成。這些發現為理解植被變化在區域氣候調節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該項研究首次排除了氣溶膠濃度快速下降對低層雲量的幹擾,揭示了植被變化在調節低層雲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這為植樹造林等生態工程作為一種氣候調節手段提供了新的證據。相關研究已於2024年11月發表於《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我系趙德峰課題組的博士生張晨琪為第一作者📓,趙德峰教授和高艷紅教授為通訊作者,合作作者包括王國印高級工程師和清華大學趙斌教授🐵🦀。該項研究得到了上海市基礎特區項目的資助。
圖. (a) 月均低層雲量(LCC)與葉面積指數(LAI)之間的相關系數。(b) 在控製氣溶膠光學厚度(AOD)後🎡,月均LCC與LAI之間的偏相關系數。(c) 在控製AOD和溫度後,月均LCC與LAI之間的偏相關系數。(d) 2003至2022年夏季月均LAI與LCC的緯向平均散點圖,黑色實線為擬合線,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緯度。(e) 不同緯度的LAI和LCC緯向均值的相關系數,不同顏色和標記表示不同的AOD水平🤦🏽。
https://doi.org/10.1088/1748-9326/ad8c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