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內部文檔 我要投稿
遊慶龍教授團隊在國際地學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發表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 2019-12-02

1130日🙇‍♂️,我校沐鸣2娱乐/大氣科學研究院遊慶龍教授團隊在國際地學領域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影響因子為9.53)上發表題為Review of snow cover vari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broad climate system的研究成果。遊慶龍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也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區。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等亞洲十余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冰凍圈(包括冰川❤️‍、積雪和凍土等)廣泛發育,蘊藏著巨大的淡水資源♣️。青藏高原常年積雪面積約為30萬平方公裏🎶,由於其高反照率、低導熱率以及水文效應,青藏高原積雪變化與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天氣氣候和氣候系統變化密切相關💟,在東亞乃至全球能量和水循環等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論文總結了近年來基於多源積雪資料研究青藏高原積雪變化的現狀以及不確定性,指出了地面觀測臺站的選取標準🤥、研究時段、分析方法、多傳感器衛星數據精準性等使得青藏高原積雪變化特征存在較大偏差,受地形、氣溫和水汽影響,青藏高原積雪在南亞季風區-西風環流區-季風西風相互作用區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性和變化特征⛵️。其次🗂,論文回顧了青藏高原積雪變化的物理成因及其對高原及其周邊氣候和氣候系統的影響,指出氣溫和降水是控製青藏高原積雪變化的最直接因素👩🏼‍⚕️,北極濤動、西風急流、海-氣耦合系統等通過大氣環流調控青藏高原積雪變化。同時,青藏高原積雪通過“冰凍圈-大氣圈”相互作用機製,影響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區水汽輸送過程與降水空間格局,對其氣候和氣候系統帶來顯著影響。最後💁🏻,論文提出了青藏高原積雪研究有待解決的問題,如亟需利用多源數據集準確開展青藏高原極端積雪災害過程與影響評估☝🏿;青藏高原積雪分布與變化是否具有海拔依賴型現象需要證實;氣候變化特別是未來變暖1.5℃2℃背景下,青藏高原積雪未來變化規律及其影響氣候與極端氣候變化的物理機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5年來🧑🏻‍🍼🧑🏽‍✈️,遊慶龍教授團隊主要從事氣候系統變化與成因🧔🏼‍♀️、極端氣候變化規律診斷等方面的研究👷🏿,先後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在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與大氣環流🍙、冰凍圈與大氣圈相互作用、極端氣候事件變化規律與預估等方面取得多項重要科研成果🧘🏼‍♀️👱🏽,在《Earth-Science Reviews》🍒、《Climate Dynamics》🧔🏻‍♂️、《Journal of Climate》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收錄學術論文40余篇。研究成果提升了對青藏高原氣候與極端氣候變化和機理的研究水平,為“一帶一路”倡議和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建設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氣候系統(上)及青藏高原積雪變化及其影響(下)示意圖



沐鸣2专业提供🥇🧏🏽:沐鸣2沐鸣2平台𓀓、沐鸣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欢迎您。 沐鸣2官網xml地圖